外泌体是指包含了复杂RNA和蛋白质的小膜泡(30-150nm),现今,其特指直径在40-100nm的盘状囊泡。1983年,外泌体头次于绵羊网织红细胞中被发现,1987年Johnstone将其命名为“exosome”。多种细胞在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均可分泌外泌体。其主要来源于细胞内溶酶体微粒内陷形成的多囊泡体,经多囊泡体外膜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胞外基质中。所有培养的细胞类型均可分泌外泌体,且外泌体天然存在于体液中,包括血液、唾液、尿液、脑脊液和乳汁中。有关他们分泌和摄取及其组成、“运载物”和相应功能的精确分子机制刚刚开始研究。外泌体被视为特异性分泌的膜泡,参与细胞间通讯,对外泌体的研究兴趣日益增长,无论是研究其功能还是了解如何将其用于微创诊断的开发。外泌体分离的过程需要进行多次洗涤和离心。合肥血浆外泌体蛋白检测
外泌体分离方法之亲和层析分离法:在亲和层析分离法方面,主要使用凝集素和合成Vn(venceremin)肽。凝集素将结合存在于外泌体表面的糖基化蛋白质,从而使外泌体沉淀。Vn肽分离技术基于其对含有HSP的细胞外颗粒的高亲和力。然而,这种方法比较容易使提取物被膜表面上含有上述标记物的细胞和其他颗粒污染。外泌体分离方法之介电泳分离法:介电泳分离法主要利用不同大小的粒子在不均匀电场中的位置差异。外泌体被吸引到高电区域,而较大的颗粒将位于低电区域。该方法速度快,适合用于高通量筛选,但缺点是需要加热。大连外泌体分离公司外泌体的分离方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偏差。
外泌体的表征方法之光学方法:目前,光学方法是外泌体表征的主要方法,即动态光散射(DLS)、多角度光散射(MALS)和纳米粒子跟踪分析(NTA)。这些方法允许对尺寸(DLS0.5–200nm;MALS10–500nm;NTA10–1000nm)、尺寸分布和浓度进行高分辨率测量。DLS和MALS的结合增加了测量范围(0.5–500nm)和精度。光学方法比较受欢迎的,但缺点是灵敏度低、试剂消耗高以及需要昂贵的设备。在使用纳米粒子跟踪分析NTA方法过程中,荧光染料的加入也提高了分辨率,并允许通过使用荧光标记来表征表面免疫表型。从而确定标记物存在。
生物试剂Tetraspanins是常见的外泌体标志物。它们包括CD9、CD63和CD81膜蛋白。Tetraspanins参与外泌体的产生。在抗原呈递细胞中,MHC-II分子的功能通过它们整合到富含四跨膜蛋白CD9的细胞质膜区域中来调节。CD63外泌体蛋白被认为是病症的蛋白质标志物。此外,四跨膜蛋白家族的另一成员CD81在丙型肝炎的细胞进入中起重要作用。慢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外泌体CD81会升高,表明CD81可能是丙型肝炎染上的标志物。胶质母细胞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vIII(EGFRvIII)被认为是胶质母细胞瘤的标志物。关于中枢的神经系统,在脑疙瘩者血清中分离的外泌体中也检测到了EGFR、EGFRvIII和TGFβ。分离前的细胞培养和收集条件也能对外泌体分离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外泌体分离方法之过滤法:超滤膜也可用于外泌体的分离。根据微泡的大小,使用超滤膜过滤的方法可以将外泌体与蛋白质和其他大分子分离。外泌体也可以通过多孔结构捕获它们来分离。常见的过滤膜孔径为0.8m、0.45m或0.22m,可用于收集大于800nm、400nm或200nm的外泌体。比如微柱多孔硅纤毛结构一般用于分离40-100nm外泌体。在初始步骤中,去除较大的囊泡。在接下来的步骤中,外泌体会群集中在过滤膜上。隔离步骤相对较短,但该方法需要用PBS缓冲液对硅结构进行预孵育。除标准过滤技术外,切向流过滤在有效分离外泌体方面也有着尝试应用,通过切向流过滤技术去除游离肽和其他小化合物从而分离具有确定大小的外泌体。此外,在体外研究和脂肪组织中,也会采用超滤与SEC的结合的方式来分离外泌体。通过(a)对片上过滤器施加压力或(b)产生电场,迫使外泌体穿过多孔膜,结合错流和电泳分选来完成筛分。外泌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通讯方式,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具有普遍的应用前景。大连外泌体分离公司
外泌体的纯化可以通过单颗粒色谱等技术实现。合肥血浆外泌体蛋白检测
外泌体的提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超速离心法,这是外泌体提取较常用的方法。此种方法得到的外泌体量多,但是纯度不足,电镜鉴定时发现外泌体聚集成块,由于微泡和外泌体没有非常统一的鉴定标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此种方法得到的是微泡不是外泌体。二是过滤离心,这种操作简单、省时,不影响外泌体的生物活性,但同样存在纯度不足的问题。三是密度梯度离心法,用此种方法分离到的外泌体纯度高,但是前期准备工作繁杂,耗时,量少。合肥血浆外泌体蛋白检测